虐猫考生事件启示:品德是第一“准考证”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4-10浏览次数:210

作家柳青有句名言:人生的路很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


但他没有告诉读者的是,这屈指可数的几步路,该如何避免与机遇擦肩而过,甚至不至于抱憾终身?最近一段时间,陷入网络舆论旋涡中的虐猫考生,也许最该深思。


4月8日晚间,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站发布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考生成绩及拟录取名单公示,备受关注的考生徐某某未进入拟录取名单。信息显示,他的复试笔试成绩75分,复试面试成绩为56.17分,未进入思政考核。


虐猫考生考研落榜引发舆论极大关注,支持和反对的声浪都有,可以说给所有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教育课。


▲徐某现身4月8日上午的面试环节。/红星新闻


人生在世,不可能洁白无瑕。只要有所行动,总会留下某些缺憾甚至过失。大多数的过失不那么引人注目,即便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因为不在事主人生的“紧要处”,根据舆论的遗忘时间曲线,基本上也不会殃及他的人生轨迹。


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平稳地渡过这个周期。对于刚好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人来说,如果恰逢人生关键节点,可能会对接下来的事态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眼下,研究生复试基本告一段落,申请调剂的考生还在竭力抓住最后的一线机会,希望实现自己学业生涯的“柳暗花明”。报考南京大学笔试出众复试落榜的虐猫考生,就把命运的转机寄托到申请调剂的院校上,却在舆论高度关注下再度失利。


对此,网友争论不休:“这个人的心理不健康,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要给一个年轻人改过的机会,他犯的错不是罪不可恕。”“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通过一只猫看清一个人才是重要的。”


此次虐猫考生的调剂失利,向众人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品德是人生的第一“准考证”,缺少这一点,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可能会被关上通过下一场考试的大门。


▲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重庆瞭望截图


网络舆论对虐猫考生的争议,同情者按照法不二次惩罚的规则,推演出高等院校不可二次惩罚的结论。显然,这是不理解研究生复试的基本政策。


按照全国的研究生招生规定,思政考核,是每个进入复试的考生都要接受的考核。这个环节的考核内容中,包含着心理健康测试的内容。一个残忍对待过动物并引起公愤的考生,无法通过这个环节的测试,并非学校有意为难这样的考生,而是学校基于特定事实作出的判断和决定,必须审慎对待。


而虐猫考生在复试环节连续遭遇两次失利,网友们不论是抱打不平,还是觉得理应如此,都是在为网络舆论加码,让舆论关注成为间接的道德制裁,使当事人接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道德惩罚。


所谓道德制裁,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做出的谴责,目的是使有不道德行为的个人认识到错误,并感到羞愧,从而终止不道德行为或克服类似行为的发生。


对于生活在象牙塔的学生来说,由于跟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对某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不以为然,甚至以此为乐趣。比如,把虐待小动物当作增加流量的途径。年少无知在所难免,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更应该有闻过即改的高度自觉。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站显示,该生未进入拟录取名单。/重庆瞭望截图


法律惩罚是一次性的,道德制裁却具有连续性,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道德上的过失、再自觉修正错误的过程。


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是一种自我超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认识不到自己过失或者不肯自我悔改的人,只能通过舆论的压力,促使当事人按照道德规范修正自己的行为。


这一事件中,网络舆论也给涉事院校造成不小的压力,让他们进入道德两难境地,录取与否都面临舆论的非议。平心而论,研究生复试的思政考核环节非常必要,这种考核本身就是对考生日常行为的道德审视,为的是录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源。


在这个事件中,最应该反思的是虐猫考生本人,必须深刻自我反省,检视个人行为。否则,他可能还会遇到同样的麻烦。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也是好学生。


虐猫考生的两轮复试失利,也给所有在校大学生提了个醒:品德是人生的纽扣,也是人生的第一准则,关系到每个人未来的发展空间。学校也应该以此为案例,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猫眼看人,如果动物有灵性,被虐的那只猫,它会怎样审视人类的善恶美丑,行为品德?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大大小小的考试,但品德是一个人的第一“准考证”,这是基本学养,也是最低要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的考场也从来都不是“一考定终身”,对于已经酿成的过错,只要及时改过自新,机遇迟早也会向他招手,包括那位虐猫的同学。


来源:重庆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