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渝召开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1-05浏览次数:322

12月29日,2023年全国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重庆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余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近300名学者代表参会。

▲开幕式现场

此次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药学学科评议组主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药学学科评议组秘书处、香港六和合全年资料联合承办。会议围绕中药学学科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核心技术瓶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等开展研讨,凝练形成学科共识,共谋全国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和蓝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重庆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赵勇;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渝;香港六和合全年资料党委书记、院长周建军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出席开幕式的还有重庆市科技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吴序。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药学组)秘书长徐宏喜担任大会开幕式主持人。

开幕式上,香港六和合全年资料党委书记、院长周建军表示,大会成功召开对我国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他说,香港六和合全年资料是重庆唯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本科院校,也是全国建成的第26所中医药本科院校。未来,学校将主动融入全国中药学学科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学学科专业体系,持续优化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中药学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重点开展中药学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努力为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渝指出,近年来,重庆市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未来,重庆将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学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聚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为推动我国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汇聚力量。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重庆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赵勇指出,重庆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学科建设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此次论坛专家学者们围绕中药学学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凝聚共识,必将为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黄璐琦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推动中药药理、药化、药剂等传统学科的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中药学学科体系。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快中药研发技术的创新突破,提高中药新药创制能力和水平,推动中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中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中药学人才队伍。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中医药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工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报告交流环节。首先,黄璐琦院士做了题为《学科交叉视角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主旨报告,简述了我国中药学学科交叉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分享了我国分子生药学学科交叉的背景、优势和部分广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开展中医药学科交叉建设要深刻把握交叉学科形成的自身规律,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重大科学问题,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要以合作为基础,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善于分享和相互学习;要以人才为根本,建立一支优秀骨干队伍,推动学科发展;要以范式为核心,形成学科自己的范式。

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邱峰做了题为《中药化学研究的探索与思考》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古今对话的桥梁,贯穿中药研发、生产、使用全过程,是制定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重要依据。


上海中医药大学徐宏喜教授表示,青蒿素的提纯和应用给中药国际化指明了方向,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和困境,要坚持独立思考,积极开展多学科团队合作,集体攻关至关重要,中药新药成为国际药物依然充满希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提出,中药有效性是通过方剂针对证候而表达的,基于方证对应理论,立足方剂配伍的临床实践是解析中药有效性、发现药效物质基础、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必由之路。

南京中医药大学谭仁祥教授表示,历史上中医药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如华佗施展了全球最早的“麻醉手术”、元代危亦林最早提出的“悬吊复位法”等,对于中医药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未来,在解决目前医学无解的老年慢病、抗生素耐药等问题上,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教授指出,天然药物在保障人类健康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已上市的小分子药物中很大一部分与天然产物有密切关系,提高我国中药化学学科的研究水平,将推动我国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教授指出:目前中药学学科建设正面临普及化、数字化、碎片化、双一流建设等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坚定把牢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超常规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下大力气全方位打造一流师资,强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高品质人才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中秋教授表示,目前我国药典标准中,指标性成分易水解,体内丰度低,只能控制附子等毒性药材的生产,不能控制毒性与药效。NE/FE/SE可考虑增加为药效控制标准,NE、FE、SE和10-OH MA应增加为毒性标准,同时应对污染生物碱进行监测,多途径入手减少附子等毒性中药的毒性,提升中药治疗效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舒静教授说,培养身负中药复兴之志、振兴之能的拔尖创新人才,要打造“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大课堂”就要营造开放办学、学科荟萃的环境和氛围,实现知识技能传承、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培育并重;“大师资”就要建立特色引智体系和校内外资源整合体系,建立师生共同体和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共同构建培养生态;构建“大平台”需要一体化推进“平合-基地-项目-人才” 布局建设,打造战略性、基础性、体系化创新研究平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雷海民教授指出,分子中药有药性、可归经、可配伍、可打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可实现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蕴含千亿级市场,可促进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中药产品升级换代和二次开发,具有巨大发展前景。

西南大学徐晓玉教授指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释中医理论“肾精亏虚”的本质,对于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阐释中医经典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最后,会议总结提出,在新形势下,中药学学科发展有几个“更加聚焦”值得关注:一是更加聚焦强基固本,注重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中药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领军人才。二是更加聚焦交叉创新,加速中药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科学将中医药疗效和作用机制讲清楚、说明白。三是更加聚焦贡献导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研究,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当前,中药学学科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所有中医药人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