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党〔2017〕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 学校党委,部内各司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已经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年12月4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 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
一、目标原则
1. 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 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 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 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 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 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 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 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 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 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 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协同联 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 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 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 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 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 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 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 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 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 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 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 树立家国情怀。
4. 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 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 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 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 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 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 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 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 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 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 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 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 气正的育人环境。
8. 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 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 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 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 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 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 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 当的良好品质。
10. 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 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 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 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 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 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修订各 类专业教材,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 写修订,研制课程育人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 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 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加 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研制引进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建 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培育选树一 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2. 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 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 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 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 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 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 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 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 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 队。
3. 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 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 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 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 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 ‘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深入推 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 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 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完善支持机制,推动专业课实 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 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 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4. 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 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 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 育人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 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 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 育,开展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 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 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实施“高校原创文 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广泛开 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制作发布 高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 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评选“全国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 地。
5. 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 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 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 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 生在线全国共建,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内容,开展 “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 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优化成果评价,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 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 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 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 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 宣传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 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 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加强 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 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 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 导意见,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 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7. 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修)订教育规章,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 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 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 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 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 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 向。强化保障功能,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 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 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8. 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 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 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 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 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 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 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 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校 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 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 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9. 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 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 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 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 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 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 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 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 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 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 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10. 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 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 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党组织 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开展示范培 训。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 (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 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 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 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 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实施保障
1. 强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遴选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和高校作为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 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 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以《实施纲要》所涵盖的 “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 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 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2. 搭建工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和高校建设一批理论 和实践研究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 实践探索。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支持各省(区、市)建设本地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 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师生思想政 治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统筹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共享。建设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建设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以 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引领为重点,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 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研修的覆盖面和受益率,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 用。
3. 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 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 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 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大力培育领军人才,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培养培训力 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家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强化项目支持引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 著,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
4.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设立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保证《实施纲要》各项目顺利实施。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 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 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 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将《实施纲要》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 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